同城喝茶品茶-聚凤阁信息交流,同城附近200元学生,微信400快餐

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 杨海文: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生之道

    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水的生生之道,特别值得关注四个方面:第一,水的物理属性由“水曰润下”奠基;第二,水的历史分量由“大禹治水”衡定;第三,水的儒者情怀由“智者乐水”敞开;第四,水的哲学之思由道家与华严宗呈现。...

  • 辛智慧:何谓经学?经学何为?——以清儒对汉、宋、今、古范式的讨论为中心

    摘 要:清代以来,学者论经,多以西汉微言大义之学、东汉训诂考据之学及宋代性理之学三足鼎立为言。在清儒看来,宋学长于成己,而拙于成物,东汉学志在求实,而病在散漫无用,惟有西汉学追求与作经之圣人视域融合、心灵相通,而以现实世界的王道礼秩为尚,但也有虚诬之...

  • 杨庆中:儒学的变与不变

      我今天跟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儒学的变与不变》,试图探讨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儒学何以能够成为一个经久不衰且对中华文明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影响的学术流派。  首先对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做一个基本的界定。已故著名史学家李学勤先生说...

  • 向世陵:“仁”与“四德”“五行”之间

      摘要:“仁”以“爱”为标识,但“爱”又非仁的全部。仁为四德之长,兼备情感和德性,与义、礼、智、信诸德既一体流行又相互并立。“义”是仁的适宜,仁又需要通过“礼”来表现,并离不开“智&r...

  • 王硕:阳明学者眼中的孔子

      作为儒家的开宗及代表,孔子的形象不仅受到广泛称述,而且历经了多番更动。先师、圣人、素王、教主……种种形象塑造,实构成一幅观念图景,生动反映着思想的流变与历史的转进?;钤居谥型砻魇逼诘难裘餮д?,对旧有的孔子形象作了新的调整。这些描摹虽不...

  • 王诚:《说文解字》与中国文脉赓续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传统语言文字学的要籍,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不朽名著。著者是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他撰写《说文》的初衷是为了解释古代的思想文化经典,后来《说文》本身具有了与经典同样重要的地位,并从中衍生出一门学问,即...

  • 苟东锋:赢得生前身后名——儒家名声观念辨正

    内容提要:儒家中人常常给人“汲汲求名”的印象,儒家因此又有“名教”的别称。在儒家影响下,中国文化表现出“重名主义”的倾向。然而,深入考察儒家的名声观念就会发现此中款曲值得辨正与澄清。首先,儒家看待名声的基本立场处于有名与...

  • 尚文华:自由与天命——兼论“自由儒学”命题

      无论思考古与今,还是思考中与外(西),自由话题总是横亘在那里。无疑,对发迹于西方思想的自由问题,汉语学界已经进行了相对充分的思考;而对中国人而言,如何将西语世界中的自由言说,与中国人作为中国人而存在的生存和思想意义相贯通,就成为横亘在思想者面前的...

  • 杨朝明:成为君子,让生命扎根

      “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痹诨挠凭玫睦烦ず又?,儒家所倡导的君子人格,成为无数仁人志士毕生的追求。而在塑造君子人格的漫漫长路中,让生命深深扎根是关键所在。《论语》是生命面向生活的学问,作为儒家经典,其中蕴含无尽的智慧,为我们指明了人...

  • 杨超:泰州学派激活传统儒学生命力的实践价值

    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生命力,是讲述中国故事、展现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中国古代学者对此议题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并留下了众多成功的实践案例,其中泰州学派尤为值得关注。泰州学派借助其创新性的哲学批判与经学转化,成功激活了传统儒学的生命力,使得这一新形态的儒...

  • 郭矩铭:《四书章句集注》的“○”标识问题

    摘要:“○”是《四书章句集注》的体例之一。四书学解释史上,学者常以○为标识,从圈内、圈外之别解读文本的思想差异。在不同版本中,中华书局点校本的标识更为合理,而当涂郡斋本至少有六处误标?!堵塾锛ⅰぱ赵ㄆ肥指寮浣又っ髦祆溆幸庠谖谋旧锨?..

  • 儒家“成仁”视域中的《人谱》

      仁是儒学的核心概念。孔子言仁,根据不同的弟子、不同的境域而有变化,如较为后进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曰:“爱人。”这样的回答简单通俗,“仁者爱人”的类似说法广为流传,如“泛爱众而亲仁”。朱子集宋代理学之大成,他认为:&ldq...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荀子礼法思想管窥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他生活在政局动荡、文化领域百家争鸣的时代。不同思想相互碰撞、交融,为荀子礼法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素材。他将“仁”“义”等理念视为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石,并深入思考社会秩...

  • “诚”:从道德哲学到行为准则

      “诚”,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思想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说文解字》解释说:“诚,信也。从言,成声。”乃诚信、诚实、守信之意。其起源于甲骨文的“成”,形如同斧钺斩物,意为“完成”“成就”,本义与战争征...

  • 由分途至统摄:早期经史关系演变

    汉武帝“罢黜百家,推明孔氏”,儒家思想成为帝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五经跃居古典文献主导地位。目前,学界多把汉代作为经学开端,考察重点集中在两汉至明清,而对汉武帝之前的经史关系关注较少。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郭店简、清华简等出土文献面世,为追溯...

  • 作为“儒学代数学”的《大学》

    在儒家经典系统中,《大学》称得上是经典中的经典,在儒学传统上发挥着结构性奠基的重要影响,历久而弥新。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它提纲挈领地回答了作为儒家核心义理的两个切要问题——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人如何成为这种人?简单地说,前一个问题,《大学》...

  • 唐宋之际的儒学转型

      儒学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几次重大变革,其中唐宋之际的变革尤为明显。唐宋之际的儒学变革指汉唐儒学转型为宋明理学,这种转型可以通过儒学涉及的相关内容体现出来,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唐代的韩愈和李翱、宋代的程颢和程颐得以体现?! ∈紫?,唐宋之际的儒学转型体现...

  • 漫谈君子文化

      中华文明以独特的伦理智慧构建了绵延五千多年的文化传统,其中“君子文化”作为核心精神标识,既是中华文明的价值密码,也是当代文明对话中的重要思想资源,君子文化始终在与时俱进中焕发着生机?! ≌焦逼?,诸子百家对君子文化进行重构,形成了多元阐...

  • 西方古典学的古代西亚文明渊源

      西方古典学是一门以希腊语和拉丁语文献为基础,研究西方古典文明传统及其历史文化的学科。近年来,古典研究概念被更加普遍化地使用,既包含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古典学,也包括对其他古代文明的研究。本文以古代西亚文明为例,探讨其与西方古典学的内在关联性。...

  • 训诂起源与传播形态

    儒家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阅读、理解经典需要训诂,训诂起源的时间节点,关系到我国传统语言学的进程和经典注释学的源头。就现今六七十种训诂学专论和概论性著作考察,大多笼统地将其落实在先秦、春秋、春秋战国,甚至两汉时段。刘师培《周代训诂学释例》举《...

  • 陈来:把礼的精神、结构、气质等提炼出来,诊治当今世界的病症

      “礼”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因素,体现在重视人际往来的礼节,重视上下关系的区别,讲求约束和规范。这些因素不仅含有有利于现代化的工具功能,而且有一种使中国人民自觉妥适的文化氛围,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我们今天当然不可能也不应当企图全部恢复儒...

  • 陈霞:继承前辈传统 建构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了重要论述和战略部署。在2016年5月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系统论述和全面指导。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

  • 杨朝明:以“第二个结合”推动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为中国各学科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关键一环,承载着重大使命。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恰似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以儒家文化为主干,多...

  • 孔子“能近取譬”的修德方法

      “德之不修”是孔子所忧的四事之首,可见修德是孔子思想和生命的根本问题。如何修德?孔子曾揭示许多为仁之方、修德之法,“能近取譬”便是其中一种。它教人慧悟譬喻,发现、推举德行高于自己的人,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格。先儒在注解《论语》时...

  • 朱熹《家礼》的理学内核与平民精神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的这句名言指出了纯粹哲学思考的局限性。然而,在强调“知行合一”的儒家哲学传统中,对宇宙根源、本体及其生成过程的理解,与对良好社会秩序、终极人生价值的追寻却是紧密结合...

  • 韩星:儒家平等观的现代阐释

    摘要:对儒家平等观的认识不能简单化、极端化,矫枉过正。儒家主流认为善性是人共同的本质,提出圣凡同类、异业同道;财富方面藏富于民、均无贫、官不与民争利;教育方面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伦理方面伦理本位、互相尊重、等差互补;礼制方面礼尚往来、自卑尊...

  • “仁”字的起源

      弄明白“仁”的古义才能进一步认识“仁”的思想内涵及其演变。据清代学者阮元考证,在先秦古籍中没有出现“仁”的本字,周初虽然有类似“仁”的说法,但并没有“仁”这个字,到西周礼乐文明兴盛之后才创造出了&l...

  • 梁涛:孟子的“理想时代”——《孟子》新读之十

      《孟子》一书中,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共有十四章。其中,七章是孟子劝说宣王行仁政,双方的态度和缓,气氛融洽,对话的时间应该是在伐燕之前;还有七章记载了孟子对伐燕的态度,以及对宣王的批评,往往言辞激烈,致使“王顾左右而言他”,时间应该是在伐燕...

  • 张宏锋 刘瑾辉:薛瑄的孟学思想与明初孟学转向

    摘要薛瑄在孟学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按照“复性”的思想,薛瑄将孟学改造为“悦心”之学,孟学也由此分为“知”与“悦”两个层面。在“知”的层面,薛瑄修正了宋儒的“性二元论”,主...

  • 把握历史思维的精髓

    【读经典学理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我们带来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启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尊崇历史、研究历史,确立历史思维”。在新时代的伟大进程中,历史思维为我们提供了强大智慧力量,是党的重要思...

  • 景海峰:儒家孝观念的超越性意义——以《孟子》所述为中心

    摘要:何为孝?孝的意义与价值何在?这离不开对哲学本体的探讨和对思想义理的阐述,因为儒家的孝道除了是一套实践哲学和经验哲学之外,本身也包含了形而上的层面和深刻的超越性意义。在《孟子·万章》中,通过诠释舜“号泣于旻天”的事件,孟子力图给&l...

  • 贾桠钊:张岱年对“矛盾”相关概念的逻辑解析

    【传统话语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方克立曾将张岱年的“兼和论”与毛泽东的“矛盾法则”并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双璧”,张岱年在辩证法问题上可谓用功深厚,在形式和实质上对中国辩证法进行梳理,以“对理”界...

  • 杨朝明:泰山气象·天下观念·人类情怀 ——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诠说

    摘要:古老的泰山承载着极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早在上古时期,诸多帝王便曾举行泰山封禅,以象征天命王权。由泰山及其周围地区所发展出来的东夷文化得到充分发展,并成为中国上古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因而泰山的文化地位尤为重要。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重要代表人物...

  • 王学典:文明再造与“文艺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全局性变革。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进一步提出了“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的恢宏目标。这一目...

  • 孔德立:思想史视阈中的孔子仁学

    摘要:仁是儒学的核心概念??鬃踊诙源呵锸逼诶竦乃伎级戳⑷恃?。春秋霸政时期的贵族之礼,已经在西周时期的礼之中有所体现??鬃悠兰酃苤?ldquo;如其仁”,是对霸政时期贵族君子捍卫诸夏共同体的肯定。霸政之后,大夫专权,礼从形式到内涵均遭遇困境。孔子教弟...

653条 1/19页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