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喝茶品茶-聚凤阁信息交流,同城附近200元学生,微信400快餐

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 孙广:经学须由文学而显 ——作为中国古典学基本方法的文章学

    自2024年以来,随着中国古典学学科的设立,学界对这一学科的概念范畴、价值意义等,作了非常周备的论述。然而,对于中国古典学的研究方法,似乎少有论及。归根结底,中国古典学的核心是中国古代经典,如何读懂中国古代经典,便是中国古典学的基本方法。只有在读懂中国古...

  • 翟奎凤:张岱年论中华民族基本精神及其时代意义

    摘要:在晚清近代,面临空前生存?;闹谢褡寤婪⒊銮看蠖分?,自强不息、刚健奋进的精神格外突显。受时代影响,张岱年早年关于中华文化的讨论也是特别强调“自强不息”、刚毅进取精神的重要性,罕言“厚德载物”的包容、和平精神。1980年代中后期...

  • 察应坤:儒学社会科学化的价值与挑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发挥主流和主导作用的儒家思想,在人们的日用而不觉中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儒学经典和儒家思想的观念进行现代诠释,通过合理吸收和创新儒家思想智慧...

  • 李震:体用思想与中国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范畴有很多种,天人、有无、阴阳、理气都是其中典型。在这些范畴中,如果要问哪一组义理上最根本、价值上最重要,或许人言人殊。不过,如果是就模式之系统、应用之普遍、特色之鲜明而论,则体用当仁不让,在其间实居有特出的位置。日本研治中国思想的...

  • 刘余莉:中国之治与“东升西降”的文化密码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千余年来,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着跨越时空价值的儒家文化,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

  • 梁涛:民本起于春秋战国说

    民本产生于何时?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民本产生于夏商时代,“是中国早期国家机器草创时要考虑的头等大事”,另有学者认为民本产生于西周,是周人“敬德保民”思想的产物。其实,夏商周三代的意识形态是“民主”,而非民本,...

  • 李承贵:王阳明“致良知”的内容、条件及效应

    摘要:“致良知”是王阳明学问的头脑,是核心所在。所谓“致良知”大致可从内容、条件、效应三个向度加以认识和把握。就其内容言,约有本体义、工夫义、实践义三个层次,本体义具体表现为种植善根、积蓄善德、中和自然,工夫义具体表现为自省修为、...

  • 华喆 : 郑玄与清代乾嘉学术

    乾隆四十五年(1780),翁方纲与丁杰商议聘请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画一幅郑玄像(《复初斋文集》卷十二《送顾文子进士归兴化序》)。乾隆四十九年四月,吴骞得到一幅郑玄像,“幅巾深衣,秀眉而疏髯”(《吴兔床日记》),丁杰给他去信,催促他尽快刻石拓印传播...

  • 褚叶儿 :从祭天礼看郑玄礼学与曹魏礼制

    景初元年,魏明帝在高堂隆等人的建议下更张汉制,进行了一系列的礼制改革。其中尤为重要的便是重新建立一套祭祀天地的礼仪制度。当时魏明帝诏曰:“曹氏系世,出自有虞氏,今祀圜丘,以始祖帝舜配,号圜丘曰皇皇帝天;方丘所祭曰皇皇后地,以舜妃伊氏配;天郊所祭...

  • 李晓璇 :两汉经学视野下的郑玄

    宋儒朱熹曾参与集议宋宁宗服丧之制,因“无文字可检”仅以礼律人情大意答之,最终未能面折胡纮。朱熹归家翻检经书,读到《礼记·丧服小记》孔疏中郑玄“天子诸侯之服皆斩”一语,方才肯定己说。于是感叹“礼经之文,诚有缺略,不无待于...

  • 曾海军: “生生”:作为一种哲学的开端

    内容提要:“生生之谓易”中以“生生”言变化,不同于存在形态的变化观,后者追求一种认识规律。“道”既不能作为某种超时空的实体而存在,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抽象原理,却能先于一切存在物。“生生”可以通过“道”...

  • 郭齐勇:“四书”: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四书五经”是我国最重要的经典。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主要汇集于或者说来自“四书五经”。学好“四书”是走进“五经”的门径、阶梯。“四书”或称“四子”,指《大学》《中庸》《论语》《...

  • 蒋国保:方以智论孟子其人其学解读

    摘 要:孟子思想是方以智哲学之儒家思想资源的重要部分,要探讨方以智哲学的儒家思想资源,就有必要了解方以智的孟子观。通过对方以智关于孟子人格及学说之论述的解读,可从以下几点揭示方以智的孟子观:(1)孟子是孔子的私淑弟子,但较之孔子及门弟子,他更有资格作为...

  • 乔迈 :冯友兰“旧邦新命”说的形成过程、核心内涵与实践进路

    摘要:“旧邦新命”是冯友兰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追求文明古国的复兴和强盛,推动中国实现现代化。冯友兰“旧邦新命”说形成于他对中国近代落后原因、东西方文化比较与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的思考;核心内涵是充分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

  • 东方朔:荀子思想与“为己之学”——邓小虎《荀子的为己之学——从性恶到养心以诚》

    摘要:长久以来,荀子之学皆不为“正统”儒者所认可,认为荀子持人之性恶,故不须理会,而邓小虎教授新近出版的《荀子的为己之学》一书则紧扣着“为己之学”这一核心主题从多角度、多方面阐述了荀子之学的义理并尽力给出了理论辩护,我们可以认为这...

  • 蒋国保:方以智论孟子其人其学解读

    摘 要:孟子思想是方以智哲学之儒家思想资源的重要部分,要探讨方以智哲学的儒家思想资源,就有必要了解方以智的孟子观。通过对方以智关于孟子人格及学说之论述的解读,可从以下几点揭示方以智的孟子观:(1)孟子是孔子的私淑弟子,但较之孔子及门弟子,他更有资格...

  • 杨国荣:中国式现代化及其多重内涵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与现在所提出的“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相互联系。“中国式现代化”包含多方面的内涵。首先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导方面。其具体内容包括法治和民主的结合,这种结合同时体现...

  • 白显良 王丰: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原则遵循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朱莉涛:优秀传统家礼的特色及启示

    ??传统家礼绵延数千年,是中华文明特质的鲜明标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受封建社会制度影响,传统家礼不可避免地包含有等级尊卑等糟粕,但其蕴含的文明精髓仍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优秀传统家礼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德涵育模式,积淀...

  • 刘余莉:《群书治要》中的顺天应人治理之道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命魏徵等社稷之臣编纂的治世典籍,内容涵盖“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晋书》,以及诸子百家,如儒、墨、道、法、农、兵家等。该典籍奠定了&ld...

  • 田华:炎黄文献的等次性问题

    ??徐旭生在处理传说时代的文献时,首次以“史料的原始性的等次性”,作为传说时代历史的研究方法。所谓“原始性”,是指狭义历史研究中,史料来源的原始性,即原始史料,或第一手资料;其实,研究传说时代的历史的“原始性”是...

  • 韩振华:突破,抑或迷思?——儒学“内在超越说”的跨文化考察与批判重构

    摘要:儒学“内在超越说”是现代新儒家在中西比较视域中的跨文化理论重构。然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它不断受到来自新实用主义和分析哲学阵营的质疑。安乐哲、冯耀明、郑家栋等学者通过剖析“immanence(内在)”与“transcendence(超越)&rd...

  • 陈军:君子焉能货取

    《孟子·公孙丑下》有言,“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无处,是没有正当理由。没有正当的理由接受别人馈赠的钱财,是丢失人格与尊严的,不仅不配为君子,还被人当作货物用来交换利益。古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凡...

  •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牟宗三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提出了“内在超越说”,引起了中西文化的超越性大讨论,并引发了内在超越、外在超越之论争,近40年来连绵不绝,以至于今日。在此基础上,黄玉顺认为,原始儒家的超越是一种神圣外在性超越;赵法生提出,孔子的超...

  • 孙逸超:走向人伦之外的仁义礼智:《中庸》首章与朱子庆元年间“物性”理解的展开

    摘要:北宋中期儒者将“天命之谓性”从人拓宽到万物,朱子庆元年间在与门人的讨论中对此进行了缜密的辨析。绍熙五年杨至对于《中庸或问》首章中牛马之性的质疑,促使朱子思考如何将仁义礼智统摄牛马的“与人初无干涉”之性。绍熙五年末至庆元二年朱...

  • 张小琴:为己之学视域下王阳明“共在”思想解读

    孔子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学是为了成己,并非出于某种功利目的。心学就是一门为己之学,从确立为己之心,到克己修持,最终成己。成就自我的根据和动力是良知。良知自发地随物感应、无物不照,发用于生活事务。王阳明认为,我们不能单从自我...

  • 华建光: 流动的十三经,凝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

  • 程志华 : 两类三层超越论——基于时空观念对超越问题的辨析

    摘要:牟宗三基于中西哲学比较提出“既超越又内在”的“内在超越”说,以西方哲学为“外在超越”,中国哲学为“内在超越”。“内在超越”是基于“轴心时代”所奠立的人类理性发现与发扬为...

  • 王子剑:儒家之“志”与时代回应

    “志”作为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在儒家传统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它既是成学之本,亦为成人之基,贯穿于知识追求、人格养成与公共实践的全过程。“志”不仅体现为个体内在的主体自觉与精神定向,更构成了道德实践和社会参与的动力源泉。在儒家视域...

  • 陈绪波 :礼以成人:儒家视野下的生命塑形与德性培养

    ...

  • 吴晓明: 论中西哲学中的“有”“无”“变易”

    摘 要:“有”“无”“变易”的主题,居于中西哲学鼎定其基本建制的关节点上,因此,它们的出现、形成及勾连方式,便尤为切近地反映出中西哲学在基本建制上的分道扬镳与终成定局。中国哲学由于其基本建制而整个地立足于“易道&rdqu...

  • 姜家君: “允执其中”与“五美四恶”:孔子的中道智慧

    《尚书·大禹谟》中记载尧、舜、禹授受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被后世儒家称之为“十六字心法”,成为圣王先贤之道统授受的核心内容,而其精要就在于“允执厥中”??鬃?ldquo;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 翟奎凤:“自强不息”的古典诠释

    “自强不息”在今天是非常流行的一句励志名言,它出自《周易·大象传》。传统上多认为《周易·大象传》为孔子作,在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不少学者认为它并非出自孔子之手。目前学界多认为《大象传》当形成于战国时期,当然其文本的最终定稿也...

  • 丁四新:论荀子的“本心”——认识心、主宰心及其他

    摘要:在荀子思想中,心与性是对立二分的关系,其心论即以此为前提。荀子的“本心”包括认识心和主宰心。荀子对于认识心做了很多论述,涉及其结构、对象、目的和特点等内容?!靶挠斜缰焙汀靶挠姓髦绷礁鲋匾猓擒髯又鲜缎牡哪?..

  • 郑杰文:孟子对墨学的批判与吸收

    孟子无限推崇孔子,曾借有若之口谓“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并叹“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决心承孔子之学,做“圣人之徒”而“距杨墨”(《孟子·滕文公下》),所以他不遗余力...

791条 1/23页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