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喝茶品茶-聚凤阁信息交流,同城附近200元学生,微信400快餐

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 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

      从“民为邦本”到“以人民为中心”,从“为政以德”到“以德为先”,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是新时代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进一步开启了民本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的空间  民...

  • 王志民:让齐文化走出历史 活在当下 照耀未来

    4月17日,《淄博日报》以《让齐文化走出历史 活在当下 照耀未来》为题,就如何认识齐文化的历史地位,如何评价齐文化的当代价值,如何做好齐文化的传承发展等问题,刊发采访省政协原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特聘资深教授、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王志民教授的报...

  • 杨海文:做中国哲学的三种“经典”意识

    摘要:“经典”是前人已经做成的中国哲学,“做中国哲学”是今人力图做出中国哲学的新经典。作为本土话语体系建构的实践方式及其目标期待,经典是“经典解释”与“做中国哲学”的本土性之所在。首先,“格局”是&ldq...

  • 梁涛:孟子义利之辨的三个层面

    摘要:孟子的义利之辨因涉及社会秩序的建构、制度的正义性以及生命意义的贞定等问题,具有多个层面和丰富的内涵。第一个层面涉及政治秩序的建构,义先于利,只有建构公正、正义的政治秩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良善关系,才能更好地追求利。第二个层面涉及制度的正义性以及利...

  • 陈来: 如何理解历史上的“浙学”

    大家都知道最早提出“浙学”的是南宋大儒朱熹。朱熹不仅提出并使用“浙学”的概念,而且还使用“浙中学者”“浙中之学”“浙间学问”这些概念,这些概念跟他使用的“浙学”概念类似或者相...

  • 杨泽波:性善论的两个缺陷与弥补之道——儒家生生伦理学对孟子性善论的再思考

    摘要:性善论对中国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隐含着两个缺陷。一是只以“才”论性善,不了解性善的主干部分是伦理心境。二是只以仁性作为道德根据,不重视智性的作用。这两个缺陷对儒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前者致使其对道德本体的认识不够全面,不了解在特殊...

  • 向世陵:从“天地之心”到“恻隐之心”——基于“克己复礼为仁”的体用关系

    摘要:“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对于“仁”之蕴含的一个经典界定,在宋儒,它与“天地之心”密切关联?!叭省本哂泄煜碌钠毡槠犯??!翱思焊蠢瘛奔纫钥顺核轿疤?,去私复公也就是复礼为仁。这既是自我的意志努力,...

  • 孔德立:知言与养气:孟子对仁义之道的新拓展

    摘要:孟子之前的儒者不善言辩,时人称孟子“好辩”,孟子则以“不得已”加以辩驳。孟子的理由是:基于历史依据、现实需要和儒家仁义学说。孟子的“好辩”是“知言”的表现,并以“诐、淫、邪、遁”之辞剖析各类邪说...

  • 杜维明:关乎人类存续,文明对话或冲突?

    “文明对话还是冲突,是世界正在面临的重大选择。这不仅是文化间的选择,更是关乎人类存续的选择?!北本┐笱Ц叩热宋难芯吭涸撼ざ盼魅缡撬?。 日前,身兼哈佛大学亚洲中心资深研究员、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国际哲学学院院士的杜维明在美国加州伯克利...

  • 张培高:“内圣外王”何以成为儒学之专指

      “内圣外王”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影响深远的论题。一谈及此,人们往往首先联想到儒学,甚至将其作为形容儒学之专指。实际从哲学史上看,只有在北宋中期以后,“内圣外王”一词才逐渐被用来概括儒学。在此之前,它所指向的内容更为多元。本文主要...

  • 杨国荣:王夫之与中国哲学

    摘 要 :在中国哲学史上,王夫之的哲学思想具有总结的意义。以何物存在、如何存在等形而上的问题为关注点,王夫之强调对世界的考察需要联系人自身的存在,由此扬弃对世界的思辨构造。同时,通过将有无之辨转换为隐现、幽明等论题的辨析,王夫之克服了把虚无或虚妄绝对化...

  •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

    文化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内呈现出的新质态、新形式,标示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前进方向,展示着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图景。关注文化领域内新质生产力的生成与发展,是回应党中央因地制宜、加...

  • 秦际明:圣人 、君子与制度——以《中庸》之道为中心

    摘 要:儒家的圣人之道如何化为可实行的制度,使君子得以行其政教于天下,这是《中庸》的核心思想。在《中庸》诠释史上,郑玄注 《礼记》重礼制政教;唐宋以降,理学推崇 《中庸》的性命与天道思想,在天理与具体的事物之间建构了体用、本末的义理结构,强调人去除私欲...

  • 赵馥洁: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理想的哲学审视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张载的学术使命,也是张载的人生理想。特别是其中的“为万世开太平”,就是为社会指出前进的方向,为人类描绘美好社会的蓝图,并探索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途径。张载为追求“为万世开...

  • 李世平:孟子性善的内在理路

    摘 要:孟子性善从人禽之别和君庶之别的问题出发,由明心和存心的工夫建立了性善立本论和性善存养论。其中,明心的工夫是由已发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反观自身,发现自身内在的\"四端之心\",从而明人皆有异于禽兽者几希,人皆有仁义礼智之端,建立了性善立本论,说明人皆有成就道...

  • 汪家琪 翟奎凤: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哲学基础和内在逻辑

    摘要:全面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需要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其思想基础和内在逻辑。“连续性”是“不变”,“创新性”是“变”,两者是“不变”与“变”、相反相成...

  • 张志强: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几个关系

    为了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需要我们从根本上把握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从中华文明中关于文明的理解出发,重新定义文明与文化,把文明理解为文化生命体的生命实践。二是“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系,我们需要从...

  • 陈来:程颢为何说“‘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宋明理学”这个概念,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比较有确定性的名称,可是这个名称要细究起来也不能说是完完全全的科学,是大家约定俗成的。因为宋明理学诞生在北宋,可是一直延续到清代,因此如果按照这段历史来讲理学的体系,应该叫“宋元明清理学&rdqu...

  • 赵金刚:辩性善——理解孟子性善论含义的三个维度

    摘要:孟子思想中的人禽之辨、圣凡之辨、性命之辨,是孟子性善论的必要思想语境,通过分析这三辨,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孟子性善论的范围。孟子的人禽之辨强调,人在根本上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在于人有四端之心这一“善端”,即成就善的潜能,而动物则没有四端之心,...

  • 《论语》中的君子品质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共出现107次,是整部《论语》的重要关键词。从开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到结尾“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君子修养体系。书中所涉君子内容甚多,或围绕君子进行论述,或直接...

  • 余治平:《儒行》篇——孔子为儒者赋予价值规定的经学文本解读

    摘 要:在早期儒者转型的时点上,孔子致力于“君子儒”的建构,有意把儒者群体带出“小人儒”的困境?!度逍小菲强鬃拥谝淮巫跃醵低车匚鼋撞愕闹耙敌形贫ū曜?,率先为儒者立范立则,赋予仁义价值规定。“待聘”“待问&rdq...

  • 李明书:关怀伦理视角下的《孟子》“孺子入井”章诠释

    摘 要:《孟子》“孺子入井”一章的内容涉及孟子思想的核心观点,历来的诠释非常丰富。这一章以“四端”中的“恻隐之心”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也是君王可以有效治理天下的充分且必要条件。传统注解多将四端解释为情感的表现,但当代...

  • 温海明:意哲学与当代作为比较哲学的中国哲学

    摘要:中国哲学从学科建立伊始就是比较哲学,所以当代中国哲学的研究不可能离开比较哲学的视域和方法。当代中国哲学家们想要取得哲学性的突破,关键在于抓住“中国哲学意识”,即中国哲学当中带有原发意味的问题,如较多学者认可“生”是“中...

  • 刘增光:教化与制法——郑玄《论语注》中的孔子形象

    摘 要 :郑玄对《论语》意义世界的建构,重在构画出孔子之圣人形象??鬃右ネ?,以谦卑的姿态诱进和教化世人,与凡民共同生活在礼仪共同体中。而礼仪法度实则正是源于圣人之制作,圣人是秩序和文明的开端。制法的圣人与谦卑的圣人构成了圣人的两面,而这两面恰体现于...

  • 泛性善论及其反思——读李存山关于传统“性善论”研究札记

    摘 要:传统对性善的理解,大多陷于纯粹观念思辨的窠臼,遮蔽了性善之本质在于存在活动自身之展开的真意。李存山将泛道德主义称为泛性善论,认为需对其概念的使用进行区分:一种是严格的、哲学意义上的使用,即程、朱所提出的道德之性理泛在于世界万物,这种“泛道...

  • 陈晓霞: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

    中华民族有着丰厚独特的传统文化,其中备受华夏儿女尊崇的是流传千载的孔孟之道。孟子以弘扬孔子之道为己任,其思想不仅丰富发展了儒家文化,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哲学和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总结为六条,即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

  • 杨海文:置身于孟子研究A计划与B计划的交接处 ——商务印书馆《盈科后进——中国孟学史丛论》后记

    摘要:中山大学杨海文教授二十多年来的孟子研究包括A计划、B计划:前者的关键词是文学、哲学、历史,重心放在内涵生产的守正创新,范式生产未能取得突破性的守正创新;后者的关键词是孟子思想研究、孟学史研究、《孟子》单章研究,不仅旨在内涵生产的守正创新,而且旨在...

  • 孟荀哲学中的“规矩”譬喻

      “无规矩不成方圆?!惫婢夭唤鍪侵泄糯そ忱投腔鄣慕峋В彩枪攀ハ认驼苎致凼背S玫钠┯?。然而,正如《淮南子·齐俗训》所言:“若夫规矩钩绳者,此巧之具也,而非所以巧也?!惫婧途乇纠粗皇切U残斡敕叫蔚牧街制骶撸绾卧擞?..

  • 刘强: 孔子的仁学与“心学”

    摘要:古今学者对孔子之于“心学”的开创之功,一向注意甚少而论述乏人。事实上,孔子之仁学,本与心学不二,《论语》《孟子》中所见孔子论“心”诸说,早已为后儒埋下建构心学之种子。本文从“仁”与“心”的即离关系、《孟子...

  • 杨海文:性善、五伦与爱物——孟子的思想要旨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孟子的思想要旨及其现代意义有三个方面值得反思:一是从人与自身的关系看,孟子讲性善、养心,涉及心态审美化,需要以无欲则刚的方式抵达美的境界;二是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孟子讲五伦、平治,涉及世态道德化,需要以孝敬父母的方式抵达善的境界;三是从人与自然...

  • 张恒:“本”“体”变奏——理学思维转型及其哲学史意义

    摘要:魏晋以前中国本土哲学以“本末”思维为主要致思路径,这在解决“经验的存在之先”问题上简洁有效,但有难以克服的理论困难。对此,玄学与佛教都做了许多探索,“体用”思维逐渐确立起来,对超越之“体”的追问代替了对经...

  • 林安梧:关于先秦儒学“人性论”的一些讨论——以孟子和荀子为核心的展开

    摘 要:儒家认为人性既有“自然气性”也有“道德觉性”。中国人文精神的生长是一个从“帝之令”到“天之命”进而“道之德”的历程。“传经之儒”和“传心之...

  • 何怀宏:人性何以为善?——对“孟子论证”的分析和重释

    摘 要:孟子对性善论提出了一个最集中和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论证。我们可以简称为“孟子论证”。这一论证可以从性质上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反驳性的论证,另一类是申论性的论证;也可以从内容上区分为“例证”和“理证”。这些论证的主要内容和...

  • 向世陵:“仁术”义辨 ——以孟子和朱熹的诠释为据

    摘 要:齐宣王不忍牛觳觫而以羊易牛,孟子将此概括为“仁术”,以消解维护衅钟旧礼与倡导“爱物”的仁的新观念之间的张力。“仁术”是行仁的巧法,突出了仁心的实现问题。朱熹要求从恻隐之心出发反求其本心,出于内在仁心的一切为善且可行的...

  • 杨海文:行善得善与行恶得恶——基于《孟子·尽心上·正命章》的儒家天命观研究

    摘要:《孟子·尽心上·正命章》既是孟子唯一论命的专章,又是儒家天命观的重要篇什。从《孟子》单章解释史看,一方面,王充、赵岐激活了“行善得善”“行善得恶”“行恶得恶”的排列组合,但不符合孟子的原意,道德激励作用...

653条 9/19页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