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喝茶品茶-聚凤阁信息交流,同城附近200元学生,微信400快餐

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 梁涛:《论语》“克己复礼为仁”章新诠——一种荀学的进路

    摘要:孔子论仁,存在以成己安人为仁、以忠恕释仁以及克己复礼为仁三个不同维度,孔子的礼则包含等级名分、伦理规范、礼仪礼节等不同含义。在仁、礼关系上,孔子既“以仁释礼”,也“以礼成仁”,呈现复杂的面相。目前,学术界用“以仁释礼...

  • 君子的为政之道

      何为政?  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孟子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君子为政之道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自小刻苦学习,在行事上打磨修炼,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久久为功。...

  • 李振纲:比较视域中的孟庄心学

    摘要:孟、庄心学都关注心体与工夫的开掘。孟子说性善,以性善推论王道正义;庄子主性真,以性真推演生命自由。孟子“集义”“养气”“践形”“舍我其谁”的伦理心境,意在凸显道德主体性的诚明及道德实践的庄严崇高,觉解伦理...

  • 落实全球文明倡议 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新时代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个重大国际场合阐明对全球文化、文明发展和交流互鉴的一系列中国立场、中国方案。5年前,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提出了加强交流互鉴的4点主张。去年3月,习近...

  • 张培高:论儒家哲学的生命信仰——以孔颜之乐为中心

    摘要:随着阅历的增加及修养的进一步提升,晚年的孔子有“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之论。这里的“乐”当然是因“学道”“诲人”带来的。这其实就是孔颜之乐的内涵,即把对“道&...

  • 彭成广:孔子“游于艺”的意蕴新释

      《论语·述而》篇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中,学界对“游于艺”的解读历来争论最多,但整体而言均不离对“艺”之对象或具体内容的把握,如有以“六艺”之“礼、乐、射、驭(御)、书、数&rd...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践路径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重要论断以坚定的文化立场、科学的思维方式、深远的战略考量,展现出鲜明的理论品格和实践精神,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

  • 吴小锋:《论语》中的“隐者”及其局限

      隐者,居于山野,不问世事,飘逸潇洒,引人向往??鬃佣砸叩淖颂扔欣斫?,也有批评,最具代表性的看法,保存在《论语·微子》中的“隐者三章”。从《论语》的整个谋篇布局中,可以更清晰明白,在孔门眼中,为什么会出现“隐者&rd...

  • 伏俊琏:战国楚竹书《子羔》为孔子学说之嫡传

    孔子弟子传其师说者至今只存《曾子》一家??孔子(前551—前479)是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收徒讲学,整理五经,是孔子所做最重要的事业。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不及弱冠就在鲁国收徒学礼。但较大规模的聚徒讲学,是在“阳虎之乱&r...

  • 贾海生:荀子撰作《仲尼篇》时所据孔门语录及其与安大简《仲尼曰》的关系

    ??将安徽大学所藏战国竹简《仲尼曰》与《荀子》联系起来,尤其与《荀子》中的《仲尼篇》合观对读,相互参证,不难体悟到《仲尼篇》当是荀子从其研习的一种孔门语录辑本中引出中心议题并展开论述的名文,而其所习所据的孔门语录辑本与《仲尼曰》在内容、形态等...

  • 唐明燕:儒家思想中的修身之道

    山东邹城亚圣庙。光明图片/视觉中国荀子像邮票。资料图片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荀子》。资料图片游客在山东曲阜“尼山圣境”参观七十二贤廊里的雕塑。新华社发山东曲阜“尼山圣境”。新华社发  孔子既是儒学创始人,也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 朱汉民:中华文化的基因谱系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因为中华文化中藏着一系列独特的思想要素和精神密码。这里从中华文化的经典体系中,找到一些足以代表中华文化基因的核心思想。其一,生生中华经典没有关于上帝创世、上帝造人的信仰,中国思想家从大自然的化生过程中领悟到万物、人...

  • 王海滨: “第二个结合”视域中的“精神”研究

    摘 要:面对现代性的精神困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对方的思想空间和话语体系中彼此激活与启发,催生出中国理论在精神文化领域的主张和优势。在精神本质问题上,把“主宰”与“受动”有机统一起来,既肯定具体过程中精神文化的&...

  • 舒大刚:儒家经典与“第二个结合”

    摘要:儒家经典是中国最古老、影响最深远的文献,是中华文化的根、魂、源。儒家经典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精粹的内容,成为中华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是我们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依据。在长期的教育和教化活动中,经典涵养了中华民族的&l...

  • 杨海文:职业选择与重建道德社会——《孟子·公孙丑上·术不可不慎章》辨析

    摘要:《孟子·公孙丑上·术不可不慎章》设定“天之尊爵,人之安宅”的道德形上学、“莫如为仁”的实践伦理学、“人役而耻为役”的王道政治学,旨在论述职业选择与重建道德社会的重大议题。唯有经由道德形上学达成实践伦理学...

  • 李宗桂:把“两创”转化为新时代文化哲学研究范式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高度统一,具有深刻的思想洞察力和强大的理论引领力。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阐释,以其中的原理性理论成果为基点构建新时代文化哲学研究范式,对于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意义。所谓研究范式,可...

  • 景海峰:论儒家经义训解的基本方式

    摘要:儒家思想系统根源于六经,从六经生成之始,即伴随着文献整理与文本解释的活动;而这些典籍的经典化过程及其意义的不断拓展,特别是经过长久的连续性诠释之后,才形成了绵延两千余年的经学主流。围绕着这些解经活动,儒家经典注疏的开展,呈现出风格迥异、体式多样...

  • 张耀:包容与正直的中国智慧

    先秦诸子百家“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皆“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开启了诸子学序幕的老子与孔子也都以天下安治为理想。而天下安治并非一蹴而就,人们为之要处理各种微观、具体的问题,“报怨”的问题便是其中...

  • 杨杰:郭店简《老子》所示早期儒道关系

    儒道关系是中国古典思想世界演绎的一条基本线索,学界有“儒道对立”“儒道互补”“儒道会通”“儒道相通”“儒道和合”等不同说法。这些观点往往以秦汉及其后的文献为分析对象,把儒家、道家当作两个独立的学派进行...

  • 摘要:政治领域的权力是工具和手段,对它的运用只有合乎和服务于公众的利益和意愿才是正当的。人们习以为常的儒家的“民本论”,主要是指在政治工具中何者重要的问题,而不是指政治和权力的目的为何的问题。政治和权力的目的在儒家那里是用合乎“民意&rd...

  • 杨海文:儒家生活中的小事大孝——以《孟子·尽心下·曾皙嗜羊枣章》为中心

    摘要:从《孟子》单章解释史看,《尽心下·曾皙嗜羊枣章》有三个方面值得深究:一是名物考证,在“羊枣”的两种解释中,“牛奶柿”义胜“羊矢枣”;二是义理解释,“不忍”二字不是无关紧要而是至关重要,“同独&rd...

  • 王志民:“孟母教子”故事与当代家风建设

    数千年来,孟母教子的故事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对于当代的家风建设,特别是廉洁道德家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孟母教子”的丰富内涵 历史文献记载,孟母教子的故事大约在孟子去世不久就已经产生。荀子文章中有“孟子恶败而出妻”(...

  • 杨国荣:礼乐文明中的乐——《荀子·乐论》解读

    摘要:礼乐并提,构成了儒学的重要特点。与礼相关的乐首先以情感层面的快乐为内在旨趣,所谓“乐者,乐也”,便表明了这一点。对荀子而言,乐同时呈现价值内涵,并对人的社会生活具有规范意义。乐的社会功能,具体表现在为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提供前提。乐言和,...

  • 方达:释“道”“德”

    “道”“德”无论是合在一起作为“morality”的汉译,还是中国自古有之的重要观念,都承担着维护社会伦理秩序的重要作用。然而,“道”“德”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如何规范众人行为?不同地域之间是否有区别?这些...

  • 黄开国:儒学人性论三种基本形态与孟子的性善说

    人性论是最能全面说明儒学本质特征的核心理论,儒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格观、修养观、政治观、法律观等皆以人性论为理论依凭,其中孟子的性善说是儒学人性论中最受推崇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学说。从胡适、冯友兰、张岱年等开创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到侯外庐等开创的中...

  • 程志敏:孔颜所乐何事

    ??中唐以前本无“孔孟”之说,更无“孔颜”之论,惟有“周孔”之称。唐宋以降,儒家内部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四书”横空出世,即便不能说侵越“五经”,至少与之相提并论矣,中国思...

  • 马兆仁:严复《天演论》对孟、荀人性论的调和及其理论得失

    摘要:严复于其原创成分较多的《天演论》一书之中,不止排斥社会达尔文主义、否定“天行”的“丛林法则”逻辑在“人治”层面上的运用,而更是倡导一种荀式“制天用天”精神。但与其荀式主旋律貌似相冲突的是,《天演论》通篇使...

  • 李博:自然与人为——道家与儒家的思想原点

    摘 要:自然与人为是古希腊哲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对后世西方哲学有着深远影响,尤其在近代西方政治哲学领域形成了自然法与习惯法、自然状态与文明状态、自然权利与人为权利的对峙。西方哲学中的这一对基础概念,其实也是东方道家与儒家各自的原点。道家的“自然&r...

  • 杨国荣:文明互鉴及其意义

    摘要:文明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两重规定。人类文明首先包含普遍性之维,这一意义上的文明可以宽泛地理解为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文明的普遍性之维涉及中国文化所论的“文野之别”与“人禽之辨”。除了普遍性规定之外,文明还具有特殊性。文明所具有的...

  • 君子: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

      对于理想人格,若把它置放到伦理学的场域中来考量,其指的是一定的道德理想,也指某种最高的道德范例或典型,它以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作基础,是这种原则和规范的集中体现。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那么理想人格就是要做一个什么样人的问题。“君子&rdqu...

  • 连凡:宋明儒学诸概念的意义演变及其关系——以“宋学”“道学”“理学”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宋明儒学的名称概念可分为一般总称概念和特殊学派概念两类。一般总称概念中,宋学概念大体上经历了从中义(宋代义理之学)到狭义(与阳明学相对的朱子学)再到广义(与汉学相对的宋学、宋元明清义理之学)的意义演变;道学概念大体上经历了从广义(道统之学)到狭...

  • 杨泽波:性善论的两个缺陷与弥补之道——儒家生生伦理学对孟子性善论的再思考

    摘要:性善论对中国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隐含着两个缺陷。一是只以“才”论性善,不了解性善的主干部分是伦理心境。二是只以仁性作为道德根据,不重视智性的作用。这两个缺陷对儒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前者致使其对道德本体的认识不够全面,不了解在特殊...

  • 陈来:说说儒——古今原儒说及其研究反省

      推原儒家的历史起源,古人称为"原儒",近人称为"说儒",其义则一。本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古今各种有关"儒"及儒之起源的说法,反省其立论的方法;第二部分选取周代的教化传统与儒之起源的关系这一侧面,以进一步了解本世纪学者原儒说的得失?! 〈雍喝宓浇?..

  • 朱璐:先秦儒家的惠民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惠民思想是先秦哲学的思想瑰宝之一?!盎荨痹凇端滴慕庾帧分械慕馐臀骸叭室玻有拇訁?rd...

  • 阮航:孟子“仁”与“义”美德伦理学的 理路及其问题

    摘要:孟子的“仁”“义”观念分别指示出美德的根源以及美德行为的呈现,以此为核心的孟子式美德伦理学的基本理路有三:一是美德是人类特有且应有的生活方式;二是诸美德各有其特定的道德含义,并构成具有层次和结构的美德体系;三是美德应该依次呈...

653条 8/19页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