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罗志达:身体空间与儒家的“亲-疏”观念
摘要:借助胡塞尔的身体现象学,特别是他关于身体之功能性和导向性的分析,该文提出一种初始的“身体空间”,由此进一步澄清传统儒家中基于“身(体)”这一基本范畴的有关“亲-疏”的讨论。身体之近域(家)的经验构成了理解远域(国、...
-
《大学》《中庸》的经典化及其现代意义
《大学》《中庸》原是先秦儒家的两篇文章,为孔门“七十子后学”所撰,成书约在战国时期?!洞笱А分饕致廴寮业哪谑ネ馔踔?,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吨杏埂分饕致坌悦Ш椭杏怪?,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西汉时期,二篇被编入《礼记》,成...
-
陈光连:荀子“尽伦尽制”的家国一体结构探析
摘要:荀子“尽伦尽制”的“家国一体”结构主要表现为以礼为中心的对人伦、人臣、人君的涵养和制约,以分定伦、以礼侍君、以义治国,在人之情欲与社会人伦秩序和政治秩序的冲突中,以实现正理平治的公共善为根本旨归。其在内容上表现为援义入礼,以...
-
张溢木:传统道德典范教育的哲学意蕴
传统道德典范教育,聚焦人性论、人道论和人格论的有序铺展,落脚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的系统推进,崇尚道德理想、讲求道德境界和完善道德人格,凸显中华民族共同道德情感和道德心理倾向,是儒释道法等百家皆重的文明传承方式,在中华传统道德观念演进谱系中占有重要的...
-
何益鑫:“中庸”的理念、历史与实践
摘要:《中庸》是一部以中庸之道为主题的道学著作。据《论语·尧曰》、古文《尚书·大禹谟》以及清华简《保训》等的记载,尧舜禹三代以来就已形成了以“中”为最高原则的政治传统。在相关思想叙事中,舜乃是中的思想的开端。他的“求中&rdqu...
-
王沁凌:仁智并显与旁通时行——试论焦循《孟子正义》的人性论和政治思想
摘要:《孟子正义》是清代学者焦循探讨人性论和政治思想的代表作。在书中,焦循根据人可以教之仁义的事实,论证人性本善。人性由本于血气形能的欲、情、知共同构成,三者发用中出现的弊端只能依靠知的向学工夫来补救。仁的彰显扩充依靠知的活动,运用知追求“合宜&...
-
任剑涛:形而上学的突围——以“生活儒学的超越本体论”为例
摘要:当代儒学研究的繁荣景象令人瞩目;但儒学的多元化呈现与儒学的方向性决断之间如何吻合起来,是一个颇富挑战性的问题。就此而言,儒学在繁荣中的困境愈益为人觉察:究竟儒学能不能从传统儒学转变为现代儒学,以及儒学能否维持其亘古不变的完备性学说结构,成为现代...
-
赵峰:中国哲学的目标与使命
摘要:中国哲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中坚思想,其目标是求道,不同于西方哲学仅仅满足于以思维与概念来把握真理。从轴心期开始,中国哲学就开启了中华原生文明发展道路的自觉进程,即将神圣文明与世俗文明打成一片并以世俗文明为中心的道路。宋儒面对全球性宗教化浪潮的挑战,...
-
李富强: “致知”与“无知”的和鸣——儒道知识论的实践智慧之维
摘要:实践智慧作为实践的理智德性,代表的是一种拥有实践知识的实践推理能力,其目的是引导行动主体选择一种值得过的美好生活。儒家“致知”论和道家“无知”论所关涉的知识形态是实践知识,其知识论中的实践智慧之维内在地含蕴了对人类生活实践的...
-
徐克谦: 荀子对《孟子》的袭用与批判
摘要:从《荀子》书中可以发现,荀子对《孟子》的思想、主张、观点、比喻乃至用语都有许多明显的继承、接受甚至抄袭,尽管荀子并未说明这些内容是源于《孟子》,但不难看出孟子思想和文章对荀子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荀子在其书中又对孟子进行了指名道姓的批判...
-
杨国荣:礼的哲学意义——基于《 荀子 · 礼论》的考察
摘要:荀子《礼论》涉及礼的方方面面 。从总体上看,礼在社会领域中展现了其规范意义。就礼的起源而言,礼首先以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为指向,在此前提下,礼又具有社会层面区分等级尊卑的作用。以礼分之,体现了礼的度量分界功能。礼既指向社会秩序的建构,也涉及人的...
-
从为官之本到居家之训——张岳崧的《家训十则》
张岳崧(1773—1842年),字子俊,琼州府定安县高林里(今海南省定安县永丰乡高林村)人。幼时聪慧好读书,七八岁时,与孩童游钓,书不释手,常?!芭约笆反钍椤薄笆龉湃耸骆告付?。嘉庆九年(1804年)31岁的张岳崧广东乡试中举,5年后殿...
-
黄玉顺:“生活即教育”:生活儒学的教育现象学——儒家教育哲学的当代转化问题
摘要:教育现象学是对教育的现象学反思。依据生活儒学的生活现象学,“生活即教育”。“生活”意指前主体性的“存在”,以回答“存在者何以可能”的问题。不仅教育活动是一种生活样态,而且从“成人”的教育宗旨...
-
君子文化中的家国情怀
中华民族素有珍视家庭、忧国忧民的家国意识和情怀,“位卑未敢忘忧国”“家书抵万金”,这种浓郁的家国意识和情怀亦可谓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理念,彰显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基因。从历史的角度看,君子文化与家国观念是统一的,二...
-
黄开国:经学儒学关系论
摘 要:由于四部分类法与经学始于汉武帝独尊儒术说的影响,在经学与儒学的研究中,一直存在儒学为子学,非经学的认识??鬃涌吹娜逖遣⑽寰5赖木尤宓娜逖?,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不过是先秦汉初儒学发展的结果,经学与儒学的本质完全相同,四部分类法的以儒学归于...
-
冯俊 冯立:破解“古今中西之争”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新征程上,无论是对内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经...
-
陈来:二十世纪中国的理学儒者——蒙文通的中期理学思想研究
摘 要:1944年蒙文通《儒学五论》出版,这一时期是蒙文通学术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其理学思想成熟的阶段,我们可把这个阶段称为蒙文通理学思想发展的中期。在《儒家哲学思想之发展》一文的《后论》部分中,蒙文通指出,朱子学的弊病是格物穷理,阳明学的弊病是满街尧舜,...
-
甘霖:孔子思想的先世渊源考论
摘 要:春秋晚期是世族衰落但仍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作为殷商王室、宋国公室后代的孔子,信而好古,其所好之古,理应包括源远流长的家族历史。梳理孔子的祖先世系,探究孔子思想与其先世之间的具体关联,可以发现,孔子家族由王室而诸侯而公卿而士族的衰变过程,对孔子思想影响很...
-
王晓洁:“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眼中的孔子
“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此句充分彰显了孟子对孔子的推崇与敬仰之情。即便是与孔子弟子相比,孟子对孔子的崇敬之情也不遑多让。根据黄怀信的统计,《孟子》一书引孔子语22次,其中8处可与《论语》对阅。(参见黄怀信:《〈孟子...
-
樊志辉:体验、体证与见证、论证——孟子“四端”阐释的连续与间断
摘要:孟子的“四端”叙事在儒门心学叙事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四端”叙事不仅是儒家心性学的理论基础,更是儒家王道实践的理论奠基。跳出儒门共同体审视“四端”叙事会发觉其看似连贯的逻辑中存在着某种跳跃与断裂。这与叙事言说者的个体...
-
张立文 温海明:走向“和合学”之路——张立文先生访谈录
编者按:口述成史,别辟蹊径。2023年,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推出“尼山文库·儒学学者口述史”项目,积极探求儒学学者个人的思想学术如何与社会变迁相交融、与时代发展相并行,以建立独具特色的儒学研究口述史文献库。2023年,&ldq...
-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智慧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基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和强大的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
-
陈来:成中英哲学的“本体”
1、哲学的智慧 成中英认为,哲学不仅是“爱智之学”,还是“知人及己“之知”、爱己及人“之爱”,是一种“智慧之知、智慧之爱”。因为无论你追求什么,总是要在知识的基础之上去追求,它表现为一种人对于知和智的...
-
翟奎凤:朱子“理先气后”说再审视与新思考
摘 要:朱子40多岁就提出理气不离不杂的观点,其后他越来越强调理气不杂、理对气的超越性一面;60岁后则不断强化“理先气后”的观点,甚至有“理生气”之说。明清时期的朱子学者对“理先气后”说多有批评,同时也有坚决维护者。20世纪30...
-
“礼者,人道之极”:荀子对“礼”的创造性转化
作为先秦儒学的集大成者,荀子之于儒学发展的典范意义在于昌明周孔之教、增辉礼义之道,建构了以“礼”为第一原理的新型儒学思想体系,从而继孔孟之后又一次实现了对“礼”的创造性转化。不过,与孔孟纳“仁”于礼、以“心&rdqu...
-
袁晓晶:孟子政治哲学的道德直觉主义基础
摘要:在近代以来的中国哲学研究中,梁漱溟等人指出中国哲学具有直觉主义的特性,并多依据孟子的哲学思想进行论证。借助西季威克的道德直觉主义方法,可以直觉主义来诠释孟子的道德哲学,以及其与政治哲学的关系。孟子的道德直觉主义基于其四心之说,“仁义礼智&rd...
-
《大学》《中庸》的经典化及其现代意义
《大学》《中庸》原是先秦儒家的两篇文章,为孔门“七十子后学”所撰,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大学》主要讨论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中庸》主要讨论性命之学和中庸之道,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西汉时期,二篇被编入《礼记》,成...
-
陈晓霞:孟子“共同体”思想对全球新秩序构建有何现实意义?
“共同体”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群体泛称,是关乎群己利益的政治联合体。“人禽之辨”“义利之辨”“王霸之辨”共同构成孟子“共同体”思想中最重要的辩证关系,着力调和“人与物”&...
-
陈晓霞: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就是其中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实事求是与知行合一,实事求是、知行合一是习近平...
-
马永庆:传统美德之“美”释义
“美德”一词是伦理学的重要范畴,一般是指人们美好善良的品德。作为伦理概念,美德不仅仅只是善的文化,还可以从美学范畴上加以认识。美德在善和美的认知中有着相对的一致性,也有着一定区别。在阐释传统美德之美的过程中需要厘清美与善、美与德的关系。具体...
-
肖群忠,宋晓宇:“孝”为“仁”“礼”之本论
摘要:孝、仁、礼虽都是儒学最为重要的核心范畴和德目,但孝为仁、礼之本。孝为仁之本:孝是仁的情感发生根源;仁之博爱是孝之亲爱的有序推扩;孝是行仁的实践起点。孝为礼之本:孝是礼的人性内在根源与心性基础;礼之敬意源于孝之敬亲敬祖意识;孝之祭礼是培育强化人们...
-
宋志明:孟荀兼容说
在两军对战的视域中,荀子被捧到九天之上,让他坐上“唯物主义”的宝座;孟子则被贬到九天之下,冠以“唯心主义”的恶赐。荀、孟被组成“对子”,让其永远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非得拼个你死我活。在讲究“两个结合”的新语境...
-
景海峰:从萧萐父的“两化”主张反思中国哲学的建构
摘要:萧萐父先生是20世纪后期到新世纪初的重要哲学家、哲学史家,他在中国哲学研究领域耕耘多年、成绩斐然,对推动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哲学史方法论和中国哲学的形态反思方面,他亦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其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西方...
-
赵跃:跨文化语境下儒家文化国际传播的当代进路
摘要:新时代,儒家文化国际传播处在古今中外多学科、多视野、多语境的交汇处,在传播理念、话语构建、传播模式等方面面临新的需求与挑战。儒家文化国际传播应建立在对自身文化的自觉自信及对人类文化多元一体的理解之上,通过传播理念的共情转向、话语构建的融合转向、...
-
冯兵:性本自然,心生善恶——荀子是人性“自然”论着
摘要:荀子人性论在近现代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实际上,荀子是典型的人性“自然”论者。他以性为人的天赋生理与心理机能,“自然”为其基本属性:人性既是存在论意义上的自然存在,人性的后天流变方式也是自然而然。荀子大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