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身处战国的孟子,是对三代以来文化传统有着坚定自信和强烈文化担当的典范性人物,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孟子“好辩”体现了深刻的文化自觉,意在立足三代文化阐明德政民本思想,说服执政者推行仁政;孟子“言必称尧舜”体现了强烈的文化自信,体现了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所持有的坚定信念,以尧舜为代表的先贤成为孟子思想学说的文化之源。而“舍我其谁”的气概则体现了孟子坚毅的文化担当精神,因而有“性善论”及“仁政”学说的创新。在孟子身上展现出来的由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进而产生的文化担当精神,适可成为我们今天坚定文化自信、凝聚人心力量、构筑新时代文化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丰富营养。
关键词:孟子;文化自信;文化担当;文化传统;传承创新
研读《孟子》会发现,孟子是一位对三代以来文化传统有着坚定自信和强烈文化担当的典范性人物,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孟子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突出表现在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崇和肯定;表现在他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大力弘扬和积极践行;表现在他对中华民族文化生命力所持有的坚定信念??梢运?,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强烈的文化担当精神,是孟子思想和修为的鲜明标识之一,是他留给后人丰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夫子好辩”的文化自觉
《孟子·滕文公下》载:“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对于为何“不得已”而好辩,孟子引证历史先贤推动社会由乱到治的典故阐明自己的理由:自尧命大禹治水,百姓得安居;商纣时,天下大乱,周公辅佐武王伐纣灭商,天下大悦;春秋时,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作《春秋》以寓王法讨乱贼等,所以他说:“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一言以蔽之,他之所以“好辩”,就是为传承“三圣”先贤的优良传统,以端正世风、解决混乱的社会问题。这充分展现出他对上古三代传统文化坚定的自信和高度的责任感,展现了他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及积极参与文化实践的现实指向。
在先秦诸子中,孟子的“好辩”有其独特性。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以善辩看,并非孟子一人?!墩焦摺芳窃氐乃涨亍⒄乓?,就在他们的合纵连横活动中,滔滔不绝,最善雄辩。例如:“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天下之雄国也,……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稍留意,臣请奏其效。’”(《战国策·秦策一》)其目的很明确:你只要信任我,让我来执相印,就能统一天下。他离开秦国来到齐国,又说齐宣王曰:“齐南有泰山,东有琅琊,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以大王之贤,与齐之强,天下不能当。”(《战国策·秦策一》)到楚国,同样如此渲染??杉?,纵横家游走各国之间,说辞如出一辙,为求取功名利禄,千方百计以合纵、连横之策来说服各国君主,以自己被任用为目的。他们的雄辩很难与文化自信挂起钩来。又如,名家学派围绕名实之辩,表现出高度的善辩才能。名家学者田巴号称“齐辩士”,他在稷下学宫“毁五帝,罪三王,服五伯,离坚白,合同异,一日服千人”(《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但这种辩士很有些为辩而辩的诡辩家色彩,对历史上五帝、三王等明君先贤的辉煌业绩,不以敬畏之心崇尚、学习、效法,只是顺手拈来,作为辩驳对手、取胜辩论的谈资而已,与孟子基于传承文化的雄辩有本质的区别。
孟子的好辩有几个突出特点。
其一,立足三代文化阐明德政民本思想。孟子辩论,重点依据三代以来形成的人文传统,阐发自己的德政民本思想。如针对齐人伐燕之事,《孟子》书中四章都有记载?!读夯萃跸隆芳窃兀浩肴朔パ啵〉昧耸だ?,齐宣王问孟子:“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意思是说:齐、燕都是大国,我攻打了五十天才把燕国占领了,单纯靠人力是难做到的(说明这是上天的意志);我如果不占领它,上天必然会惩罚我(意谓让孟子支持对燕国的占领)。孟子马上说:“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以鲜明态度表明了他的民本、仁政主张。第11章又记载了孟子与齐宣王关于伐燕的对话。针对“诸侯将谋救燕”的严峻形势,齐宣王问策于孟子,孟子让他向商汤学习:“诛其君而吊其民。”并辩析说:当初,燕之国君虐待百姓,你来征伐,老百姓认为你是从水火中拯救他们,所以都欢迎你来;现在你占领他们的国土,杀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的国宝,这怎么能行呢?你还是赶快发布命令,放掉俘虏,返还国宝,为燕国老百姓多做好事,选一位优秀国君扶上位,然后赶快退兵,才能制止各国兴兵讨伐你。而在《公孙丑下》第8章中,他又与齐国大臣沈同辩论可不可伐燕问题,提出为正义而战,可;为占领,不可。在《公孙丑下》第9章中记载:燕国人起来反叛、抗争,齐宣王感到无颜见孟子,齐大夫陈贾为其开脱罪责,孟子又与陈贾进行了一场大辩论,并以周公东征为例,说“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提出齐宣王应像周公一样“过则改之”,纠正伐燕错误。就伐燕这一重大事件,孟子与齐国君臣的四次论辩,其核心不仅围绕事件来阐明他的仁政、民本学说和主张,而且在论辩中常常例举商汤、周公等历史先贤的爱民贤德,作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榜样和思路提出,这足以见其传承和弘扬三代文化传统的鲜明立场。
其二,选择辩论对象重在让其推行仁政。在孟子看来,为了捍卫、弘扬三代文化传统,为了弘扬孔子学说,为了宣传、推行他的仁政、民本、性善等思想主张,他是随时随处可辩的。而他选择的辩论对象,主要是有权力的当政者,这里面包括国君,如齐宣王、梁惠王、梁襄王、滕文公等;包括王者之师,如滕文公的老师冉有;还有王者之子,如滕定公的儿子滕文公。滕文公在做公子时,孟子就常和他辩论;当国君后,仍是辩论的主要对象之一。此外辩论对象还有大夫、邑宰、朝臣、武将等等。当然,孟子与朋友、客人甚至家人、学生也不放过辩论的机会,但孟子辩论的对象主要是当政者和握有权力的人,目的在于让他们接受其思想,推行仁政。
其三,辩论技巧高超,方式不拘一格。孟子的辩论有问答式、争辩式,也有自述式、独论式。孟子辩论技巧高超,表现在主动出击、引发辩论、导引辩论主题的能力上。如《孟子·梁惠王上》齐宣王问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把话题一转,主动将谈锋引导到他的仁政主张上来,与齐宣王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孟子见梁惠王时,正好在一个池塘边,梁惠王问:“有道德的人也像虫鱼鸟兽一样快乐吗?”孟子在顺势肯定惠王之语后,将话锋一转,马上以《诗经》之语引证周文王和夏桀正、反两个方面的例子,来说明文王与民同乐才是真乐,夏桀只求自己享乐,让老百姓恨到要与其同亡的地步,最后归结:“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孟子·梁惠王上》)细读《孟子》一书,无论与何人在何种场合辩论,孟子都能万变不离其宗,因势利导,将话题转移到宣传他的主张和弘扬上古三代优秀传统上来。
需要指出的是,孟子的“好辩”,多发生在齐国的稷下学宫内外,这对推动战国之世的诸子百家争鸣,推动三代文化传承和儒家思想传播,起到了其他诸子难以企及的巨大作用。
其一,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学术中心。钱穆说:“扶植战国学术,使臻昌隆盛遂之境者,初推魏文,继则齐之稷下。”战国初期,魏文侯以大夫之位,三家分晋,立为魏君,颇能励精图治,礼贤下士,开战国诸侯养士尊士之风。他尊孔子弟子子夏为师,任用田子方、段干木等孔门后学及吴起、李克、西门豹等法家人物实行改革,在位五十年,使魏成一大强国。当时的魏国确是战国初期一个人才汇聚之地,但并未形成诸子百家学者汇聚争鸣的学术中心;况且魏处中原征战之地,文侯去世后,国力渐衰,魏君忙于征战,地位不稳,人才汇聚中心地位即渐次陵夷了??疾煺焦醴⒄沟睦?,能够成为诸子百家争鸣中心,且存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成果至丰、影响深远的,当属齐国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创始于田齐桓公(午)之时的齐国故都临淄,历田齐六代国君,直至秦统一,存世150余年,是战国之世唯一的学术争鸣中心,当时几乎所有学派都在稷下参与了学术争鸣。郭沫若说:“这稷下之学的设置,在中国文化史上实在是有划时代的意义。” 并说:“齐国在威、宣两代”“曾成为一时学者荟萃的中心,周秦诸子的盛况是在这儿形成了一个最高峰的。”根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的记载:稷下在齐威王时期(在位36年)初兴,齐宣王时(在位 19年)达到极盛,师生人数多至数千人,各派学者被封为上大夫者就有76人,这些学者可以“不治而议论”,即专事教学、研究、争鸣和议政,使稷下成为最早的国办大学堂、学术研究中心和参政议政的高端智库。
其二,孟子曾久居稷下学宫,是稷下诸子争鸣的推动者、领导者。在稷下争鸣的兴盛时期,孟子成为了稷下的领袖人物,参与和导引了稷下诸子百家争鸣的繁盛景象。钱穆曾详引《孟子》等丰富资料,考定“孟子游齐当在齐威王二十四年前,……孟子去齐当在齐威王三十年后。”这应是孟子第一次游齐,这时稷下学宫已聚集淳于髡、邹忌等学者,形成初兴之局。而从《孟子》一书看,孟子在齐国的活动主要在齐宣王时期。杨伯峻等学者认为在齐宣王二年孟子就到了齐国 ?!睹献?middot;公孙丑》记载:“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说明仅在宣王之世,孟子就至少两次到齐国,如果将孟子在威、宣时期三次到齐国的时间总合计算,至少要二十年以上,而这正是稷下学宫的兴盛时期。
其三,孟子在稷下学宫居领袖地位。一是官居卿位?!睹献?middot;公孙丑下》:“孟子为卿于齐……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明确记载了孟子在齐曾官居卿位。又《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次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齐王把稷下的其他著名学者都封了上大夫,而对孟子则封了更高一级的卿位,可见孟子在稷下实高居领袖地位。二是备受尊崇。在稷下先生中,与齐宣王直接辩论最多的人是孟子,且宣王对孟子执弟子礼,对孟子的指责甚至批判,都是洗耳恭听,至多“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杉?,孟子在齐是备受国君尊重的。三是待遇最优。孟子到齐国,“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浩浩荡荡,前呼后拥;而在他离齐时,齐宣王为了挽留他就许愿说:“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孟子·公孙丑下》)即在京城中最好的地方给孟子建造宫室,许以万钟粮食,养其弟子。《孟子·滕文公下》还提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这些记载,都反映出他在齐国享受着最优厚的待遇。以孟子之“好辩”,逢稷下之盛时,居稷下之长久,有力推动了稷下诸子争鸣局面的形成。
二、“言必称尧舜”的文化自信
《孟子·滕文公上》载:“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言称的“尧舜”,是中华文明史上众多圣王先贤的代表,是三代文化传统的标识和符号。孟子以对中华文明坚定的文化自信,深信从中国上古历史文化传统中能够找到解决当下问题的答案,因而,在他滔滔不绝的论辩中,常常信手拈来尧、舜以及众多古代先贤的故事、业绩和精言妙语,来回答问题、抒发己见,阐明观点。以尧舜为代表的先贤,成为孟子思想学说的文化之源。“言必称尧舜”是他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坚定自信的展现,体现了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所持有的坚定信念?!妒芳?middot;孟荀列传》说:“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即是说在战国时期,列国间的要务是合纵、连横,是靠武力解决问题,以攻伐决定胜负,独有孟子在传承、弘扬以唐尧、虞舜为代表的早期文明和夏商周三代文化。尧舜及三代之德,即是指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孟子认为,“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无论为君、为臣,都应该“法尧舜”。足见孟子对三代文化传统抱有的坚定信念,敬慕先贤、尊重历史,弘扬传统,传承文明,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特色。
其一,研读典籍、博通古今。孟子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尊崇,来源于他对中华历史文化典籍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来源于他对中国历史文化有透辟的理解和把握。通读《孟子》可以感知他历史知识极为丰富,对历史知识、历史人物皆信手拈来。在《公孙丑上》孟子与公孙丑的一篇对话中,就提到了22个历史人物。他对于中华历史文献可以说是博览群书,胸藏万卷。赵岐《孟子题解》说孟子“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在《孟子》一书中,他与人对话,顺口征引《尚书》就有38次之多;征引《诗经》达35次之多。由此可见,他对中国历史典籍文献的学习、研究,确实到了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程度。
其二,立足现实,批判继承。孟子对传统文化保持一种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为时所用的批判精神。这首先体现为他善于总结三代以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并不遗余力宣传、弘扬。《孟子·离娄上》记载他总结三代的历史经验说:“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即是说得天下之基,在于行仁政;失天下之因,在于不行仁政,国家的兴废存亡都在是否行“仁政”之中。孟子正是从对优秀文化传统的研究和深入探讨中,提出了“仁政”是国运兴衰的决定因素。孟子还具体总结了尧舜和三代的治国经验?!睹献?middot;梁惠王下》记载:齐宣王问孟子何谓“王道”,他说:“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他总结周文王的兴国之道来引导齐宣王:对老百姓种粮,要多种少取,九分抽一;对优秀官员,要子承父禄;在贸易市场上,要严督查,不收税;老百姓可以自由、随便打渔,政府不要干涉;对犯罪者,不制裁家庭,一人犯罪一人当。总之,行仁政、顺民心、得天下。他还说,文王治天下,特别注重鳏、寡、孤、独四种人,这是天下最穷困无助的人,文王则发政施仁,首先照顾好这四种人??杉献佣杂判愦澄幕奈?,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是立足现实、注重细节,针对性强、具体可行的。孟子对待历史文化、历史人物,并非一味赞扬,而是采取批判继承、扬善抑恶的态度。在《孟子·梁惠王下》中,齐宣王问他,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殷纣王,是否真有其事?如果做臣子的杀了国君,这样做合适吗?孟子说:那种残害仁爱的人应该称为贼;残害道义的人应该称为残;像桀和纣这样的人不能说他是国君,称他们独夫民贼也就是了。周武王杀的是独夫民贼殷,而不是犯上作乱!可以看出,孟子对待历史人物是有鲜明立场的,即褒扬贤圣,鞭挞暴君,体现出批判继承历史传统文化立场。
孟子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都是立足当下,意在为治国者从理论和实践上树立榜样,提供历史的警戒。这在《孟子》里面还有很多事例。如《孟子·离娄上》提到:“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强调如果只是喊着说要来传承尧舜之道,却不去实施仁政,那就不能平治天下。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弘扬传统,要付诸实践行动,将那些优秀传统的历史经验,吸收到我们今天的治国理政当中来。
其三,信念坚定,矢志不移。孟子坚信:“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孟子·离娄上》)。意思是说,只要认真遵照古代先王的治国理政经验来做而不能成功的,还从来没有过。他是用夸张的语言,强调将历史的经验作为丰富的营养来吸收。他还反复强调:“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认为治国理政而不去吸取先贤的成功经验,是不明智的。他还在《孟子·离娄上》中提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怎么样做国君,怎么样做臣子,只要看一看尧和舜,就知道了,并说如果不是按照舜对待尧的方式,来对待你的国君,那你就不能叫敬国君;如果不是按照尧治理天下的办法来管理老百姓,那就叫戕害老百姓了。可以看出,孟子是全面吸取历史上的治国经验来匡正时弊的。
孟子还注意从多个方面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当代人们树立榜样。他笔下的古代圣人并不仅仅是尧、舜,还包括品行高尚贤达之人。如《孟子·尽心下》有言:“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意思是说,古代的这些圣人,是后代永远的老师。伯夷和柳下惠,就是这样的榜样。那些再贪得无厌的人,只要向伯夷学习,他也会清廉,再懦弱的人也会有坚强意志;听了柳下惠的节操故事,刻薄的人也会厚道,心胸狭窄的人也会宽厚;他们在遥远的古代奋发有为,百代以后,听其事迹,没有人不为他们所振奋,所感动的。孟子在这里是批判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一再强调向先贤学习,吸取历史经验,匡正时弊,解决当下问题??梢运担叛鄣鼻?,批判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是孟子对待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立足点。
三、“舍我其谁”的文化担当
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这是孟子在齐国碰壁落魄、主张难以推行、理想难以实现无奈而离齐的路上,弟子充虞劝他不要心情低沉、怨天尤人时说的话。这段话字数不多,却内涵丰富、意义深刻。
其一,深入探讨文化发展规律体现高度文化自觉。孟子纵观历史,深为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和连续不断、坚韧永恒的特质所感染,由此他从历史的发展中探讨出一个规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公孙丑下》)他坚信每五百年就会出现一个英明的圣君先贤来拨乱反正,传承文脉、继往开来,弘扬传统,形成文明盛世。这实际彰显了孟子在困顿、艰难时期仍对中华文明怀有坚定的信念,并深入历史的深处,自觉总结、探讨出由乱到治的发展规律,以此强化对历史文化传统的自信。
其二,由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他认为,按照规律,自周初到现在,已经超过五百,按现在时势情况看,也到了出现圣君贤臣的时候了,而自己生逢其时,正是复兴三代历史文化传统的大好时机,他为此充满了信心。
其三,由文化自信到文化担当。面对诸侯割据、天下大乱的时局,孟子认为要以天下为己任,只有自己才能担当起救世的历史重任,实现治平天下、再创文明盛世的宏伟目标。而且他坚信,除了自己,别无他人,充分体现了孟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和振兴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感。确实,孟子也以坚定不移的文化自信和百折不挠、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宣示说:“吾何为不豫也?”(《孟子·公孙丑下》)即我有什么不愉快的呢?展示了孟子高尚的人生境界。
将孟子这种人生理想、处世哲学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放在孟子时代来看,更显其精神可贵与伟大。《史记·儒林列传》载:“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黜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数百年后,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也有大致相同的具体描述:“春秋以后,角战英雄,六经泥蟠,百家飙骇;方是时也,……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齐开庄衢之第,楚广兰台之宫,孟轲宾馆,荀卿宰邑,故稷下扇其清风,兰陵郁其茂俗。”从孔子时代的礼崩乐坏,到孟子时代的“天下并争”,一百余年间,诸侯分裂割据,各诸侯大国效胜于战场,以武力决定胜负成为通行的政治法则。在文化上,儒学因孔子去世,弟子离散,呈衰减之势,到孟子时代,则进一步遭受挫折以致被废??鬃颖喽ǖ摹妒贰妒椤贰兑住贰独瘛贰独帧贰洞呵铩返日涔笪幕浼艿角峒吐衩?。而诸子百家学说蜂起,惊世骇俗,甚嚣尘上,很少有人再来学习传承孔子学说了。只有孟子在齐国的稷下学宫带头煽起一股清新的学术风气。正是在文化传统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孟子坚定地站出来,以“舍我其谁”的精神,承担起维护、传承、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重任?!妒芳恰贰段男牡窳吩谄兰勖?、荀时,用了“独”“唯”二字,很值得细品。庄子有言:“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庄子·在宥》)孟子在逆境中敢于独往独来,承担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精神,是最难能可贵的。
孟子“舍我其谁”的文化担当突出表现在他对儒家思想理论体系的开拓创新。
一是性善论。这既是他对儒学的传承与创新,也是他整个思想理论建构的伦理基础。天人合一、德配天地,这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干理念。以“述而不作”著称的孔子也把道德与天命结合起来,认为“天生德于予”(《论语·述而》)。对于人性,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强调“为仁由己”(《论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即通过主观努力而达到“仁”的至善境界。但孔子并没有说清楚善性的来源,以及如何努力去获得善性。孟子则为这个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理念在哲学上找到了源头——性善论。孟子明确提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意思是:善,是人生来就有的本性,就像水向下流一样。人一出生没有不善,就像水没有不向下流是一样的。孟子提出了“四端”之说,所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各种道德修为,千变万化,都从心上来,即在每个人的心。孟子还以天人合一的哲学立场支撑其性善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孟子·尽心上》)人的善性,是上天赋予,存于人心。从这种理论基础出发,孟子提出了保有善性的途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这种浩然之气,是在人心中长期积累正义感自然产生的,并不是偶然从外面得来的。每个人只要正心诚意,善性自然保有,美德自然扩充,因而人人都可达到至善理想境界,“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孟子从道德起源到道德的修养方法,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既有哲学理论根基,又落实到每个人的心性修养和行为上来,这为复兴三代以来的文化传统在理论和实践上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对仁学的创新。仁爱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形成了一个以仁爱治国的优秀传统。“仁”是孔子儒学的核心?!堵塾铩分腥首殖鱿至?09次,孔子对仁的内涵进行了集中总结、阐发,充实、拓展。孟子对孔子极其尊崇,以孔子私淑弟子和继承人自居,他首先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一方面他将仁与义结合,大大提升了“仁义”的道德实践理性。正如朱熹在《孟子序说》中引程颐之言:“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另一方面,孟子提出了仁政学说,总结、丰富、发展了“仁”的历史内涵,其中最主要的,是根据战国时代的社会实际提出了仁政的主张,并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层面,阐释了其丰富内涵和具体实施方案。
《孟子·梁惠王上》提出了“保民而王”这一仁政的主旨和核心内涵,又提出了若干施行仁政的具体方案,如“尊贤使能”“制民之产”等。孟子认为:“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老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财产,就会四处游荡,那就什么事情也会发生了;而现在老百姓的资产,对上不能赡养父母,对下不能养活老婆孩子??梢钥闯?,孟子的仁政学说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孟子还提出了仁政的具体方案,也就是实现那个时代“小康”社会的具体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家家栽桑养蚕,老百姓可以穿上绸缎的衣服;六畜兴旺,老人可以每天有肉吃;有百亩之田,按时去耕作,八口之家就不会忍饥受饿了。在老百姓丰衣足食的基础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前言物质生活上的富足;后则强调衣食无忧之后,创办学校来进行道德的教化。他认为:让老百姓过上富足的小康生活,得到老百姓的一致拥戴,这样的人必定统一天下!
其实,孟子在文化、理论上的创新是多方面的。概言之,孟子是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丰富的营养,立足时代现实,站在优秀文化传统新的至高点上进行理论创新??鬃哟戳⒌娜寮已?,正是经由孟子的继承弘扬和创新发展,其理论体系才得以极大的丰富和完善,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孟子也由此成为儒学最主要的创始者、传承者和发展者。我们说孟子是孔子之后最伟大的思想家、儒学大师,正源于他在儒学理论和文化上的创新。
孟子文化自信与文化担当精神,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提供了历史借鉴和重要启迪。《孟子》最后一篇记载孟子话说,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从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其间都有贤哲辅佐圣王成就了由乱到治的大业。紧接着他以呼唤的语气说:“由孔子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孟子·尽心下》)。他认为从孔子到今天已经一百多年了,离开圣人的年代也还不远,距离圣人的家乡又这样近,难道还没有继承的人?孟子这里以自问未答,实不言自答的话语,历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发展过程,将传承文明的历史责任当作自己的使命,这是夫子自道,也是启迪后世来者,要勇担传承、发展中华文明的历史责任。在孟子身上展现出来的由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进而迸发出巨大文化担当精神,是我们今天坚定文化自信,凝聚道德力量,构筑新时代文化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丰富营养,值得我们学习传承,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