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喝茶品茶-聚凤阁信息交流,同城附近200元学生,微信400快餐

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工作动态
新闻动态
“居仁与隆礼——孟荀思想解读”第十七讲:陈晓霞女士主讲《人生之智与治国之智——孟荀的智慧论》讲录概要
来源: 2024年11月26日

640.jpg

2024年11月16日,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山东老年大学主办,孟子研究院、中共济宁市委老干部局、济宁市文化传承发展中心、济宁老年大学承办的“居仁与隆礼——孟荀思想解读”第十七讲在山东老年大学进行录制,特邀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陈晓霞作了《人生之智与治国之智——孟荀的智慧论》主题讲座。现将讲座内容概要整理如下: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思想,形成了“知言养气,存心养性”等为内容的人生之智,围绕“讲仁爱”“重民本”提出了以“仁政”为主要内容的治理智慧。荀子作为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批判地吸收了先秦诸子各家的学术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人生之智及治国智慧。孟子和荀子的思想智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01孟子与荀子的人生之智

      (一)孟子的人生之智

孟子的人生智慧围绕“人因何存在”“人存于何处”和“人存在有何价值”这样一些哲学问题来展开。

  1. 知言养气,存心养性。孟子认为人生在世要活出气度,“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在借鉴孔子“血气三戒说”思想的基础上,以“义”来戒除血气中的欲望,继承并丰富其内涵,从而创立了“浩然之气”思想,并且从勇和志角度探讨浩然之气。
  2. 尽心知性,知天立命。孟子认为“天命”是人之存在的根本因素,人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挑战天命的权威,而在于寻求个体与天命在终极意义上的一致。他突破了传统的天人关系,用“反身而诚”等方式来思考生命的本质问题,构筑了其自身颇具“生命”特色的哲学体系。
  3. 仁者无敌,以德服人。孟子主张人无分贵贱,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圣人与我同类者。”(《孟子·告子上》)孟子这种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他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而这些基本的人性其实就是人类社会道德的基础。孟子倡导人要学做圣人,不仅有利于挽救社会风气,而且体现“圣人与我同类”的众生人格平等精神。
  4. 居仁由义,反求诸己。“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上》)孟子所讲的“大丈夫”,是以仁义为道德基础,有仁爱之心,见利思义,体现发强刚毅,壁立万仞之勇,坚忍不拔的精神。正如孟子所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反求诸己”是一种自我反省,当做事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应反思自身思维方式或言行举止是否妥当。孟子的“居仁由义”与“反求诸己”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道德的底线,不断地自我成长与进步。
  5. 独善其身,兼善天下。人在工作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在孟子看来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在今天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应安顿好自己的心灵,使自身成为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穷困时保持自身善性,得志时要把善发扬光大,人只有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方能修齐治平。

(二)荀子人生之智

荀子主张“性恶论”,这并非是对人性的否定,而是一种深刻的洞察,是要提醒人们要正视自身的弱点和欲望,通过后天的学习和修养来克制恶念,追求善良与美好。

  1. 礼义为要,分群生存。人都有欲望,规范人的欲望需要相应的制度,而礼是“度量分界”之制度,要义在“分”,将人群分为不同类别,在“礼义”的制度下使人的欲望得到一定的满足,这样才不至于物质资源因人无限的欲望而造成匮乏。荀子从欲望的满足和群体生活之可能两个方面,论证了“分”的价值及礼义的意义,认为人要分层分类管理,这样才不至于造成纷争混乱,使群体失去凝聚力。
  2. 把握命运,磨炼意志。人的命运是可以选择的。荀子认为人可以成为尧、禹,可以成为桀、跖,可以成为农民、商人,这一切都在于行为举措与习俗的长期积累。认识自身能力,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实际的可能性,找到自已的长处,及时调整方向,让长处得以发挥,才会使自身不断成长进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在磨难中磨砺完善自我的过程,经历挫折与打击,人才会变得自信从容,才会造就成功人生,拥有美好未来。
  3. 节制欲望,修养自身。荀子说人性本恶,是从人的否定性一面来鞭策人、警醒人的。告诫人们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否则,欲望就会成为洪水猛兽,使人利欲熏心,欲壑难填,在糊涂之中被欲望淹没和吞噬。这不仅需要人们控制欲望,还要学会自我节制,生活的艺术就是节制的艺术,节制就是给欲望一个适当的限度,人不仅要节制欲望,还要谨慎处世,“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劝学》)说话有时会招来灾祸,做事有时会招来耻辱,君子要谨慎地立身处世。
  4. 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劝学》)人要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种,就不能明辨事理,洞察一切;不专心致志工作,就不可能有显赫的成绩。君子在学习中,善于把所学的东西听入耳中,牢记在心里,融会贯通并表现在言谈举止上,将学习成功运用到实践中,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同时,还需要确定正确的目标,明确轻重缓急,注重积累,做到持之以恒。

02孟子和荀子的治国之智

(一)孟子的治国之智

孟子继承夏商周时期“重民”思想和孔子“仁爱”理念,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的思想和较为完善“仁政”智慧。

  1. 得其心者,斯得民矣。孟子总结历史经验,提出“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上》)认为桀、纣之所以失天下,正在于他们丢掉了群众根基。为此,孟子延续了“民惟邦本”的古典政教传统,将“爱民”“为民”“保民”“敬民”的民本思想凝聚为“仁政”学说的思想内核,让百姓富裕起来,对他们施以教化,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准,这样才能顺民意、得民心。
  2. 以民为本,民贵君轻。孟子将人性论作为治国理政的逻辑基础,从人性善的本源性与内在性的角度对贤人治理、礼乐制度的合法性进行论证,凸显了以德配位、礼乐感化的重要性,并建构了善、法并行的王道政治,“讲仁爱”“重民本”,作为治国安邦及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彰显民众的主权与执政为民理念,形成了以民为本的“仁政”体系,阐明了贤人政治、礼乐教化所蕴含的终极关怀与应然态势。
  3. 制民之产,保民而王。孟子“制民之产”的主张,体现了其“仁政”思想对民生的关切,经济上“富民”“惠民”,满足百姓基本生活,以“保民”“养民”之举赢得百姓的信任与爱戴。他主张“推恩于民”,特别重视“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关注弱势群体,成为黑暗的战国时代一抹难得的人性光辉,这一思想对后世儒家知识分子试图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关心帮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产生了深远影响。
  4. 孝悌忠义,明以人伦。孟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以个体家庭伦理教化为基础,以期实现国家有序治理,从而达到平治天下的目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通过教化使民众明事理、知美丑,构建良好的社会道德体系,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谨庠序之教”对百姓实施道德教化,使得人伦得以明于上,道德得以行乎下,百姓的个人素质得到普遍提升,良好的社会风气得以逐步养成。
  5. 宽刑省罚,与民同乐。孟子认为统治者要向尧、舜、禹那样关心百姓疾苦。主张“德刑并重”,治理国家需要德治与法治协调推进,针对国家治理,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制等方面相互支撑与融通,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反映了孟子对百姓的重视。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要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他认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十分重视“与民同乐”,得民心之根本在于实行德政,仁爱民众。
  • (二)荀子的治国之智
  1. 天人相分,制用天命。首先,荀子强调“天人相分”,借以突出人的存在意义,认为人为天下最贵;将事实与价值截然分开,事实归事实,价值归价值,两者互不相涉,切断了天与人在义理层面的通道,凸显了人在自然面前的积极意义。其次,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以消除个体对自然的恐惧。荀子的“天”多指“自然之天”,即客观存在的自然及变化规律。借助“天人关系”,荀子打破了义理层面内在的“天人合一”,并提出了实践层面的外在“天人合一”。
  2. 国之大器,王道政治。荀子将人性论作为出发点,将“能思”“能群”作为实施王道的具体内容,深入思考“个体如何思”“国家怎样群”等诸多问题,探索合乎礼制的国家治理,认为“国”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通过研究比较“天”“人”“圣”“王”“国”等在推动社会发展中价值作用,从“富国强民、以政裕民”等重要观念强调“国”之价值所在。其王道政治体现了明礼义、致忠信、尚贤能、爵服庆有机统一,政策稳定,民风纯真等内涵。
  3. 重民尊君,以政裕民。荀子民本思想出于社会政治现实考量突出“尊君”之意并寓于“民本”之中,形成“重民”与“尊君”同构,重民尊君,以政裕民,节用裕民,富民富国的智慧;以天之权威来抬高君之地位,进行立君为民,重民尊君的思考,将重民尊君作为重建统一秩序的理论指导。荀子富民主张按照礼义名分的标准合理规划资源的分配,注重强本抑末、开源节流、节用裕民。
  4. 隆礼重法,礼乐教化。荀子以“群”论为起点,“君”论为中心,引出隆礼重法与礼乐教化等治理智慧。荀子主张管理者要隆礼尊贤,重法爱民,通过礼法治理实现社会发展、百姓和睦的目标。主张礼义法治综合治理,天下将“出于治”“合于善”。荀子主张“礼”是国家秩序的保障,不仅要以礼正国,而且要为政以礼。荀子继承发展了孔孟重礼、重民、重德思想,并为其注入“尊君”“富国”“重法”等内容,推崇隆礼重法,礼乐教化,践行王道,规范秩序,正身定国,修齐治平,丰富了原始儒学内涵,彰显了经世致用特性。
  5. 明德慎罚,定分止争。荀子认为人以群而生,制礼以明分,分工与合作并举,权利与义务共生。通过建立礼义等规制体系,方能达到定分止争、重建贵贱有等的社会秩序。荀子主张治理国家要礼刑结合,礼义为精要,刑罚为辅助,教化百姓,做到明德慎罚,运用“定分止争”明确权利义务,完善社会秩序。
  6. 善群富国,尚贤使能。荀子主张“立君为民”和“君舟民水”,强调君民之间的关系,“修身”与“为民”是荀子规范君主理论的主体设计,体现出荀子政治哲学道德理想。他主张“尚贤使能”的用人之法,认为这是进行有效国家治理的前提及保证。荀子继承儒家“举荐贤德”等基础上,在选才用人上提出“尚贤使能”政治原则,打破了世卿世禄世袭制度,为选贤任能构建官僚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具体遵循。

03孟子和荀子的智慧论总结

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这是他对人类本质的深刻洞察。他引导人们要相信善良的力量,保持内心的纯真与善良,用爱与宽容去对待他人。孟子强调“浩然之气”,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明辨是非,坚守正义,不为私利所动。在“性善论”理论基础上,孟子继承了孔子“为政以德”的儒家思想,提出了“讲仁爱”“重民本”“以仁政得民心”等重要理念,由此形成了以民为本,民贵君轻;制民之产,保民而王;孝悌忠义,明以人伦;宽刑省罚,与民同乐;浩然之气,以德配位等为内容的为政思想,对我们当今民主政治、经济民生、科学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仍然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荀子主张“性恶论”,这并非是对人性的否定,而是一种深刻的洞察。他提醒人们要正视自身的弱点和欲望,通过后天的学习和修养来克制恶念,认为知识只有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他强调“隆礼重法”,告诫人们要遵纪守法。荀子政治哲学以“群”论为起点,以“君”论为中心,强调“化性起伪”,认为“涂之人可以为禹”,由“君”论又引出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的治理观点,其治国理论则由此发端,形成了礼义为要,分群生存;国之大器,王道政治;重民尊君,以政裕民;隆礼重法,礼乐教化;明德慎罚,定分止争;善群富国,尚贤使能等治国理政智慧,彰显了经世致用特性。

整理:邹鲁文化开发应用研究部